公司新闻
支持亚星追赶沃尔沃 顾雏军汽车业并购走出国门
过去两年在冰箱业南征北战,最终戴上“世界冰箱产能第一”高帽的格林柯尔近日再次舞动“整合”大棒,不过,这次收购对象从冰箱转向了汽车。昨天,格林柯尔在京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司董事局主席顾雏军欣然宣布:目前格林柯尔冰箱整合已基本完成、空调整合尚需时间,在此空当,公司通过境外子公司GRCcapital收购了欧洲两家汽车设计公司和配件企业,并且放言,他顾某人要为中国客车和汽车配件在世界市场上的声威做点贡献。
11月25日,北京昆仑饭店。郎顾之争以来首次在京公开露面的顾雏军在轻描淡写地回答了关于郎顾之争的话题后,欣然宣布:公司通过境外子公司GRCcapital收购了欧洲两家汽车企业。
据介绍,这两家公司中有一家是世界著名汽车配件生产商汤姆肯斯的子公司盖兹国际在法国芮瓦茨的汽车管件工厂,主要客户为法国标致雪铁龙。该厂有284名员工,按照当地规定,格林柯尔须全盘接收下来,至于该公司是不是亏损,格林柯尔拒绝透露。据悉,盖兹国际是世界上最大的传动皮带生产商,其中汽车管件业务约占25%,2002年开始,盖兹国际决定退出汽车管件业:关闭位于西班牙圣加斯特的生产厂,并出让法国芮瓦茨的工厂。
被格林柯尔同时收入麾下的是一家英国的汽车设计企业,名叫雷莱德产品发展公司(LPD)。LPD前身是英国汽车巨头雷莱德汽车公司大车(卡车、公交车、公路客运车等)的研发部门,去年的设计定单达到30万英镑。
“上述收购在18日和21日分别完成”,昨天,格林柯尔投资副总裁林科和亚星股份公司总经理谭伟宏都表示,通过这次收购,格林柯尔不仅一夜间拥有了世界主流整车厂汽车配件供应资格,而且将中国企业与世界汽车巨头在客车设计技术上的巨大差距迅速缩短。林科与谭伟宏是顾雏军手下大将,直接参与了此次并购。
顾雏军和记者说,对欧洲汽车企业的收购开始于格林柯尔成功收购亚星后。顾雏军表示,亚星要赶上沃尔沃,不是买一两项专利就能处理问题的,必须要整合国际汽车公司来支持它。随后,格林柯尔开始在欧洲、北美四处搜寻可收购对象。
对英国LPD的收购,100%为了亚星,也还是为了顾雏军的客车梦想。同时,对法国芮瓦茨的工厂的收购包括了盖兹国际在汽车管件方面11项专利的永久使用权,而盖兹国际在汽车管件方面的专利有很高的商业经济价值。根据收购协议,盖兹授权格林柯尔可以在法国及中国境内永久使用这一些专利。此外,格林柯尔接手法国芮瓦茨的工厂后,顺利保留了法国标致雪铁龙这个大客户。
谈到收购价格、资产金额来源等关于“钱”的问题,像以往一样,顾雏军一笑了之。顾雏军解释说,格林柯尔与两家企业均签署了相应的保密协议,金额是不能透露的,随后,他补充说,不存在侵占、侵吞、挪移中国国有资产的任何嫌疑。
此次在汽车领域的跨国并购是格林柯尔继去年12月收购江苏亚星客车、今年4月收购ST襄轴后又一大举措。顾雏军放言:格林柯尔不可能在汽车配件的收购行动中停下来,不仅要继续收购欧美企业,同时还将整合重组国内的汽车配件整机生产线。
对于如何协调格林柯尔目前已确定进入的国内家电和汽车两个领域的相互关系,顾雏军表示,格林柯尔对冰箱的整合已基本完成,对空调的整合尚需时间,在这个空当,他顾某人要为中国客车做点事情。据介绍,对于汽车产业的打造,格林柯尔并没有抽调任何冰箱行业的高管人员、资金进入,而且家电与汽车这两行业少有共通性,所以两个产业链不会相互牵连。
据悉,最近顾雏军参观了中国150家汽车配件厂,但他看到的汽车配件厂规模都很小,产值徘徊在一个亿到五个亿之间,设备陈旧,根本没办法进入世界汽车配件市场。顾雏军认为,这一些企业都在等待有技术的外资企业合并。
顾雏军选择的整合道路是先外资后中国,然后把两者结合。比如在欧洲收购车桥公司,就会在中国车桥行业有做大的举动。似乎为了印证上述理论,在收购完成后,格林柯尔决定对法国芮瓦茨工厂追加先期投资600万欧元,以将该公司打造成格林柯尔全球的汽车管件研发基地,同时在中国建立大规模低成本的汽车管件生产基地,在2007年将之打造成有1亿欧元工业产值的客车生产企业,将产品销往全球各大汽车生产厂商。
顾雏军用一个差距来比喻自己的机会:一台亚星客车的价格是15万人民币,但同样一款英国品牌的客车价格是15万英镑。1英镑合15块钱,15倍就是差距。而15倍的差距,意味着格林柯尔15倍的机会。
在昨天的新闻发布会上,原本只安排了20分钟记者提问时间,但在原定时间即将结束时,顾雏军突然宣布延长时间,直到所有记者问完关心的问题。顾雏军说,以往说他坏话的人太多了,这次就说清楚,省得他早上一醒来,秘书就递给他一叠负面报道。
顾雏军在评论收购国外企业与国内企业的不同时,表示国外收购简单一点,因为不会顾忌有人在报纸上骂他侵吞国有资产。他说自己所有的收购都是非常规范的,他希望我们大家站在民族利益的立场上讲问题。顾雏军表示,自己非常担心目前这一来势汹汹的有关国资流失的论调会阻碍中国国企的改革,而中国国企必须改革。